新浪首页
分享微博
分享微信
回到顶部
新浪图片-有温度的视觉
新浪湖北图片
新浪湖北
新浪首页
登录
支持
键翻阅图片
列表查看
高清查看
大图
全屏观看
00:00
/
00:00
关闭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下一图集
重新浏览
进入新浪湖北图片首页
关注@新浪湖北
关注摄影师微博
分享到微博
收藏
下载
评论
分享到
显示更多文字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
(www.sina.com.cn)
顶部 “
我的收藏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818_65190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818_65190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818_651906.jpg
2016年10月18日 09:27
你是武汉人,你了解武汉吗?武汉为什么叫武汉呢?夏天的武汉为什么会这么热呢?武汉为什么会有三镇呢?武昌为什么叫武昌呢?十万个为什么之武汉解密,看了才知道原来你真的不了解武汉。(来源:武汉潮生活)
评论
5353818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826_408307.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826_408307.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826_408307.jpg
2016年10月18日 09:29
为什么夏天的武汉,给人的感觉十分难熬?这是因为武汉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大,白天太阳暴晒,水汽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增大,团团热气像一个巨大的罩子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减慢,室内气温持续不降。
评论
5353826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819_860342.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819_860342.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819_860342.jpg
2016年10月18日 09:27
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浆,闷热难耐,号称“火炉”。
评论
5353819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820_353944.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820_353944.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820_353944.jpg
2016年10月18日 09:27
武昌、汉口、汉阳名称的由来。武昌的由来: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评论
5353820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821_996234.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821_996234.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821_996234.jpg
2016年10月18日 09:27
汉口的由来: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评论
5353821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822_174671.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822_174671.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822_174671.jpg
2016年10月18日 09:27
汉阳的由来:公元606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评论
5353822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823_430315.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823_430315.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823_430315.jpg
2016年10月18日 09:27
武汉的这些地名都是怎么来的?三层楼的由来: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
评论
5353823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853_525151.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853_525151.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853_525151.jpg
2016年10月18日 09:34
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评论
5353853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13_54194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13_54194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13_541946.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2
六渡桥的由来: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相交的地带,原有一桥,名六渡桥,又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称呼。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
评论
5353913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14_278082.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14_278082.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14_278082.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2
为便交通,多处建桥。但也有人考证其名源于附近原有大度庵,故名六度桥。此桥随河在清末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留传至今。现在,三民路南段的西侧有条长仅54米的小街,原为桥头通道,仍叫六渡桥街。
评论
5353914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15_730604.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15_730604.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15_730604.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2
水果湖的由来:水果湖原本是指东湖的一个湖汊(即东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与东湖主水体连接部位相对窄小),现在主营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评论
5353915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16_791610.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16_791610.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16_791610.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2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
评论
5353916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17_354230.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17_354230.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17_354230.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2
丹水池的由来:丹水池是汉口城区东北部京广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名称。位于谌家矶车站和江岸车站之间。在丹水池车站与解放大道之间的地带,也泛称丹水池。
评论
5353917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18_655094.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18_655094.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18_655094.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3
丹水池得名不可确考,通常的说法是源于一场误会。传说清未有位老人在这里江边端水,有人问他此地叫什么名字,他以为问他在千什么,随口答道,"端水吃。"问话人只听到三字的字音,以为当地名叫丹水池,沿用至今。
评论
5353918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19_45006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19_45006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19_450066.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3
四宫殿的由来:四官殿是汉口沿江大道四宫殿码头至民权路口一带的泛称。 四官殿原是一所庙宇,供奉天、地、水、火四官。建于清初。附近人烟稠密,住的多是板房茅舍,易起火灾,居民惶恐,乞灵于四宫殿中的"火官",祈求"火神"祝融保佑平安,所以又把四官殿称为火神庙。
评论
5353919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20_885971.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20_885971.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20_885971.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3
司门口的由来: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地带的泛称。历史上的长街为蛇出所阻,止于蛇山南麓。蛇山以北至藩司衙门大门口的街道,称为司门口。
评论
5353920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21_216082.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21_216082.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21_216082.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3
明末迷信风水,要用破坏"龟蛇二山环卫"的办法保住大明江山,挖通蛇山(同时斩断龟首),使长街延长到藩司衙门的大门口,但仍习称山北一段为司门口。
评论
5353921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22_430465.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22_430465.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22_430465.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3
姑嫂树的由来:姑嫂树是汉口新华下路与京广铁路相交处以北至张公堤一带的泛称。有个姓刘的船民在接驾河上以撑船为生,他和他的妻子、妹妹在此筑墩建屋居住,称为刘家墩。
评论
5353922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23_18047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23_18047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23_180476.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3
刘家姑嫂在家,除种地外,还在农闲时到墩西的余家塘埂上摆摊卖茶、卖稀饭。为了便于过往行人歇息,她们在塘埂上种了一棵棠梨树。此树长大后,枝繁叶茂,粗壮高耸,不仅可为行人歇息时遮荫,而且成为这一带水陆通道的显著标志。从此,人们称这一带为姑嫂树,而不再称刘家墩。
评论
5353923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24_151512.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24_151512.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24_151512.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3
昙华林的由来:位于武昌花园山北麓,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清代古巷,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长1.2公里。原指东段,1946年将原来的正卫街、游家巷并入,沿袭至今。
评论
5353924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76_988810.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76_988810.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76_988810.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8
昙华林的得名有两说:一说是巷内有花园,多值昙花,聚而成林,古时花、华西字通用,故名昙华林;一说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昙",称为昙华林。
评论
5353976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25_702158.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25_702158.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25_702158.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3
阅马场的由来:清代初年,巡抚刘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东辟建练兵演武的校场,场上有演武厅,是举行武科考试的场所,名阅马厂。解放后在书写时改"厂"为"场",己经约定俗成。 三百年来,这里发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评论
5353925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26_700023.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26_700023.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26_700023.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4
积玉桥的由来:积玉桥泛指武昌解放路北端以东之中山路南北两侧地带。每年夏季湖水上涨时,附近的居民就在桥孔处捕鱼捞虾,所捕之鱼多为鲫鱼,遂称此桥为鲫鱼桥,并泛指附近之地。
评论
5353926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27_246077.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27_246077.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27_246077.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4
后来这里成为运送铸造铜元材料的车辆至铜元局的必经之地,便取堆金积玉之意,将鲫鱼桥谐音雅化为积玉桥。1931年石桥毁坏,193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墩、木头桥面的桥梁,1938年又毁,现仅残留桥基,尚可依稀辨认。积玉桥作为区片名称则沿用至今。
评论
5353927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28_246403.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28_246403.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28_246403.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4
街道口的由来:街道口泛指武珞路石牌岭北端以东的路段两侧一带。亦实指武珞路以北从珞珈山路到洪山村之间面积为21000平方米的地区。 洪山村在清代名叫杏花村。
评论
5353928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4012_859907.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4012_859907.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4012_859907.jpg
2016年10月18日 09:53
村头有条小街,是武昌城东郊集市小镇,长不过百米,人称街口头、习称街道口,是从武昌城到武汉大学等处的必经之地。解放后,武珞路扩建,使街道口的面貌大为改观,但仍保留街道口的地名,并泛指其附近地带。
评论
5354012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29_942871.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29_942871.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29_942871.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4
集家嘴的由来:集家咀泛指汉口沿河大道与民族路相交的一带。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封于钟祥的兴献王朱佑杭的世子朱厚璁按"兄终弟及"旧例到北京去继承皇位,曾经路过汉水入江处的两岸渡口,后人即称这两个渡口为"接驾咀"。
评论
5353929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4015_928361.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4015_928361.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4015_928361.jpg
2016年10月18日 09:53
为加区别,汉阳岸称为南岸接驾咀,简称南岸咀。汉口岸的接驾咀后来讹传为集家咀。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建为码头,为汉口"二十里长街八码头"之一。
评论
5354015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30_22283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30_22283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30_222836.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4
升官渡的由来:清道光年间,蔡甸大集场有一吴姓举人,进京赶考,走到汉阳城西一渡口,因无渡船,万分焦急,深恐误考。适逢一位渔翁在此收网,见此情景即摇船送他到对岸,吴举人正要付酬,渔翁不收。
评论
5353930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31_90191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31_90191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31_901916.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4
“这里虽是南来北往要道,但战乱不断,没人敢设渡,如他日金榜高中,若能架座木桥,八方百姓定会感恩于你。”吴举人听后连连称是。赶考完毕,吴举人被钦点进士,后几经升迁,至汉阳府县令。他没有忘记渔翁的话,在此架了木桥,百姓方便欢喜,称此地为升官渡,表示对吴举人的钦佩。
评论
5353931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32_796725.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32_796725.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32_796725.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4
取水楼的由来:相传早先取水楼这里的百姓吃水十分困难。因无钱挖井,只得到当地财主家买井水吃。财主有个心地善良的美貌女儿,经常偷偷接济穷人。她多次看见一个书生帮助前来汲水的老人,且长相出众,渐萌生爱心。
评论
5353932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34_737607.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34_737607.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34_737607.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4
这青年父母双亡,孤身一人寒窗苦读,小姐得知愈加怜爱,让书生到她家提亲。可财主嫌贫爱富,小姐只好暗中资助。书生赴京应试,财主把女儿许配一有势有财的浪荡子。迎亲那天,小姐在绣帕上写下遗书后投井自尽。 书生中进士后,皇帝恩准其回乡做县令。
评论
5353934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4039_987330.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4039_987330.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4039_987330.jpg
2016年10月18日 09:58
书生得知小姐不屈投井的事情后大哭一场。上任后他支出官银,开挖一个大水塘,供百姓饮用,因县令姓白,大家取名“白水湖”。后县令又在小姐自尽的水井旁盖起一栋漂亮的楼阁,取名“取水楼”,表达对小姐的赞美和怀念。 如今,取水楼早已被拆除,但地名仍沿用至今。
评论
5354039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36_680902.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36_680902.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36_680902.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4
江汉路的由来:1861年英国开辟租界,当时临近英租界的现武汉关至花楼街口仅有一条土路,称太平路,自此以北至铁路还是一片荒地。随着租界的开辟和建设,当时在法国立兴洋行当买办而名噪一时的地皮大王刘歆生成立了填土公司,专门从现解放大道以北地带取土,回填现江汉路一带。
评论
5353936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38_547525.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38_547525.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38_547525.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5
以垫高地基建房谋利。后来刘在英租界西北边缘回填的一片洼地被纳入英租界,使英租界扩展到了西至现中山大道,南至现江汉路。为褒奖刘歆生,英租界当局呈准英女王将花楼街口至循礼门的新马路命名歆生路。1927年中国人民经过斗争收回英租界后,歆生路与太平路合并,改称江汉路。
评论
5353938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40_36254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40_36254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40_362546.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5
巡司街的由来:武昌原来有条街叫巡司街。相传,清末有个破落的满族贵族,非常想做官,皇帝就给了他一个九品巡司小官。一次,钦差大臣路过此地,大小官员都到府台衙门接风摆宴。巡司一看府衙富丽堂皇,就嚷着要搬过来。
评论
5353940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4065_287694.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4065_287694.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4065_287694.jpg
2016年10月18日 10:03
县官便给他修了座连小土地庙都不如的“衙门”,此地后来便被称为巡司街。 上世纪20年代后期,巡司衙门被拆掉。60年代左右,此地被改名为明伦街。
评论
5354065
终于知道武汉20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涨知识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img/2016_42/21128_5353942_521979.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160/2016_42/21128_5353942_521979.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34_t50/2016_42/21128_5353942_521979.jpg
2016年10月18日 09:45
兰陵路的由来:现今兰陵路一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俄租界,战后收回时将带有俄国色彩的街道统一改名。曾以任两湖巡检使兼湖北督军和省长的萧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之意)定名。萧姓的郡望为浙江兰陵,故称兰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评论
5353942